職場29歲現象:是繼續打工還是創業?
添加時間:2017-11-26 23:59:50
瀏覽次數:
0
最近流行一種說法,即29歲以前,屬于青春"保質期",29歲以后,就Timeout(過期)了,所謂的29歲現象。因此,如要在青春歲月里有所突破,創出一翻事業來,就宜趕在青春"過期"之前。
張愛玲說:"成名要趁早。"當你站在二十幾歲的尾巴上,當身邊又一位朋友宣布結束自己的職業生涯,開始創業了。你是否內心也開始焦慮,是否開始夜不能寐,是否心里的那顆創業的心亦開始蠢蠢欲動?
職場中"29歲現象"
"三十而立"的古訓讓現代職場中許多29歲的男人出現惶恐,表現在看書、學習注意力不集中;對外界事物的興趣忽高忽低;設定的工作目標或高不可攀或放棄追求;對下屬或要求過分或聽之任之,對親友不耐煩,對團隊尤其是對上級經常抱怨牢騷,對待批評建議經常沒有耐性甚至反應過分激烈,老虎屁股摸不得;
經常比過去,講排場慕虛榮,對自己過去的同學朋友羞于提起現在的職位或收入,內心經常將自己與認識不認識的佼佼者做不切實際的攀比,攀比之后往往自慚形穢、自怨自艾、自我放逐,嚴重者陷入重度抑郁癥;生活沒情趣、工作無效率,經常是心里著急行動卻無力無效,就像人們夢中經常遇到的緊急情況:想跑邁不開腿,向動動不了,想說張不開嘴,人際關系不是冷漠就是緊張。
沈志華在這個中型企業已經工作五六個年頭了,朝九晚五的生活,不但工作初期的新鮮感早就消失得無影無蹤,而且遭遇到職場天花板:工作了這么久,公司該漲的薪水也漲了,該提拔的職位也提拔了,基本上,薪水和職位都已經沒有什么上升的空間了。
二十出頭那會,沈志華知道是打基礎的時候,要想今后有成就,現在就要多付出,因而心態較平和,也有一定的耐心;可是,隨著年齡的增大,自己的心智非但沒有成熟,反而越來越急躁了。眼看自己的夢想和追求的結果沒能達到社會上講得"立業"的期望和標準,沈志華漸漸覺得自己對父母不好交待,不好意思見同學朋友,自己無法面對,自己給自己制造很多無形的壓力,而且越來越大。
倦怠和迷惘,成為"29歲現象"里的男人們的普遍心理。作為職業人,他們被企業按照職業、職位的標準來要求,也得到了相應的作為企業人的報酬。但作為一個社會人,這些報酬并不能保障他們的未來。員工在企業的任職結束,也意味著這次交易的結束。從此,企業就不再對這個員工的未來負責了。但是員工卻不能就此停止努力,他需要去尋找新的工作機會或者創業機會,需要為自己的未來負責。
保障制度的缺失,使得作為職業人的男人產生焦慮與倦怠情緒的根源。職場的倦怠,是因為這些人實在看不清楚職業的未來。因為對大多數人而言,今日的努力只是在為公司付出,充其量是"鍛煉了自己",但這種鍛煉如果不能成為行業頂尖,事實上對未來的益處也是有限的。
在外企工作的職業人碰到了天花板,然后去了內企延續職業生涯,但在內企的人又能如何?微薄的薪水,朝不保夕的工作,盡管今天被稱為經理或者別的什么頭銜,但這一切僅僅是因為有著一份或許不那么美好的工作而已。
既然職業不是未來的保障,一個具有長久考量的職業人就會不得不自己去尋找保障。中國東部發達地區是一個創業人數很多的地區,這固然和機會多有關系,但深層次上,恐怕是他們更需要的是通過創業來為自己的"而立"和未來的保障做設計。
但是不是一遇到瓶頸時期就得逃離職場,選擇去創業呢?是不是選擇創業就能讓前途一片光明呢?不管做什么,盲目地去做,不加分析地去做,結果必定是失敗居多。不妨先分析一下為什么自己成為"29歲現象"里的一分子吧。
29歲現象較為普遍,對于不少已經成功或者尚未成功的人士可能在職場經歷中都會遇到,只有少數一帆風順的人,可能較少面對這個問題。內因是沒有足夠地反省自己,內在潛能沒有充分地釋放出來,外因則與自己所選擇的行業、工作單位和工作部門等不適合自己有關。
對于29歲現象,應該首先反省自己,看是不是找到了喜歡的工作,如果沒有,就很難投入地去工作,更不會在本職崗位上發揮積極性和創造性,創出佳績。其次要從周圍的環境尋找原因,看自己的風格是否與上司相符合等。不管怎樣,29歲對于一個人一生來講只是開始不久,還有許多機會,只要放平心態,找準原因,對癥下藥就會成功。機會總是留給那些有準備的人。
二十幾歲的男人,一定得保持良好的心態,養成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習慣,腳踏實地工作,積累經驗,做到能夠自食其力,承擔一定的家庭責任;了解自身能力、經驗和擅長,明白自己適合做什么,找準自己的位置;有穩定的收入,有較為確定的預期。對自身和周圍環境徹底地了解,然后才能確定,到底是通過繼續做職業人還是通過自己創業來走出這個瓶頸時期。
創業與打工,哪個風險更大?
創業與打工,哪個風險更大?許多人會想當然地認為,當然是創業的風險更大啦。其實,創業與打工都有一定的風險。很多說創業風險大的人,他實際僅僅是從金錢這個原始的角度來看待問題的,并沒有從整個人生不同發展階段的規劃來分析。因為人生心理的快樂程度不能忽視,創業的人,是痛并快樂的,而打工的人則是快樂并痛著。
打工人群壓力大不大?看看書架上最近賣得特別火的那些書的廣告詞就知道了:上班族的福音、減壓、舒緩精神疲勞、治療"辦公室綜合征"......再有,報紙雜志上,諸如如某某公司的某某精英因工作壓力巨大,跳樓自殺之類的新聞并不鮮見。很有可能,上班族的壓力已經超過了創業者的原始壓力。
打工者面臨的風險和壓力是無處不在的。工作待遇低吧,自然是擔憂了今天擔憂明天;工作的薪水報酬較高呢,又擔心因為工作的失誤而影響地位和待遇,原因就在于薪水是別人給的,所以心里總會有一種不踏實感。
這也是實際生活中很多收入較高的人選擇創業的心理因素之一,他們需要更大的心理釋放,需要更大程度去實現價值,所以對他們來說,創業更有樂趣,風險因素則被這種樂趣帶來的熱情而擊敗下去,對他們來說創業風險遠沒有在公司占據高位時所具的風險高。
而當打工者失去工作之后,往往有一段時間的心理迷茫,自信心可能因此受損,對他尋找下一個工作帶來無法抹去的陰影。而這個結果對人生的影響是巨大的。
打工并非一本萬利,那創業又如何呢?創業需要好的項目和資金的支持。打工需要良好工作態度和豐富經驗。否則都可能會被淘汰出局。創業,可能會因為某些方面的原因,導致虧損,這是創業者不愿意見到的,也是大多數人考慮到的主要風險,然而,我們可以想到這樣經歷過過程的人,失敗后他會怎樣做呢?
在實際生活中,創業虧損后,大多數人寧可接受教訓和總結經驗,從頭再來,而不愿意再去打工。這就說明,其實創業是得到了更多的價值性的東西,至少他還敢再來。可能他第一次創業的時候,還不具備這么大的勇氣呢!
原"巨人"史玉柱創業可謂敗得傾家蕩產吧,但是他依然選擇創業,并且做得不錯。未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但是喜歡創業的現象說明,創業過程確實可以讓人們得到超出金錢范疇之外的東西。對他們而言創業的過程產生了樂趣,樂趣激發了熱情,熱情屏蔽了創業的風險,最終走向了成功。
打工好還是創業好?從某種程度上說,打工是在燃燒青春,當生病、年老不能工作時,收入會減少,生活就會沒保障。創業不同,它是在建管道,為的是讓收入如自來水管道中的水一樣,不管什么時候,都能源源不斷的流進來,并且惠及子孫后代,初期是辛苦的,后面是甜美。
創業和打工只是兩種生存狀態,如果要說風險誰高誰低,那么就要因人而異,具體情況具體看待了。二十幾歲的男人,千萬不能創業者就是強人,打工者就是安逸之人,而貿然地辭掉工作去創業??纯茨阕陨淼那闆r吧。如果你打工會經常挑槽,也許你更適合創業;如果你可以穩坐釣魚臺不挪地方,你也許更適合打工??傊?,創業和打工,風險共存,而風險因人而異。
創業者需要具備哪些素質?
二十幾歲的男人,大多數是沿著父母或者社會安排給我們的既定路線過來的:學習、工作。到底要不要創業,能不能創業?這是一個常規之外的問題。我們發現,雖然有能力的人不一定能成功,但是成功的人一定都很有能力。這個世界到處都是有才華的善于思考的人,他們天生具有強烈的求富愿望和堅強的行動力,從不滿足于自己的地位而沾沾自喜。
就像美國微軟總裁比爾.蓋茨,戴爾計算機創始人邁克爾.戴爾,美國股票投資之神巴菲特等,他們喜歡打破僵硬的社會角色帶給自己的約束,毫不懼怕創業將會帶來的巨大風險,年紀輕輕就挖掘出了自己的第一桶黃金。在前面我也說過,并不是所有人都適合打工,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創業。那么,作為一個創業者,到底要具備哪些素質呢?
創業者的第一素質是商業敏感
你有沒有對財富的敏銳嗅覺力?你能不能從看似不相干的事情或者極其細微的事情中發現巨大的商機?如果你打算創業,你就得先好好審視自己是否具有商業敏感。
加拿大多倫多Spinmaster玩具公司創立于1994年,1998年銷售額是200萬美元,1999年銷售額已達420萬美元。公司創立時,三位創始人:哈拉里,27歲;瓦拉迪,29歲;拉比,28歲。
1991年,哈拉里和拉比這對戀人在西安大略大學讀繪畫藝術,并沉浸在招貼畫的藝術靈感之中。有一天,拉比突發想像,這么精美的藝術作品,何不將畫拿出去賣錢?兩人一拍即合。沒想到一張招貼畫竟賣了5個美元!5美元不多,但意義非同小可。
從賣出第一幅校園招貼畫開始,他們就確信,未來的唯一選擇就是做一個創業者了,因為他們從交易中找到了成功的感覺,發現了自己除具有技術能力外,還具有非凡的商業能力!而這些是一個創業者必備的素質,尤其是商業能力更是創業者必備的第一素質。
我們許多年輕的創業者,往往容易輕忽這一點,以為在技術方面超群,在商業上也能拔萃,而疏忽了商業能力的培育和發掘。許多創業者在這一點上是有切膚之痛的。
因此,創業者從細小的生存細節,了解自己的潛質,確立自己的創業方向,是至關重要的一步。當然,有技術而無經營頭腦并不要緊,你還可以請有這方面才華的人加盟做你的CEO!哈拉里和拉比雖然有商業頭腦,但仍不忘邀更出色的人加盟呢。
1994年,哈拉里和拉比畢業后,用賣招貼畫所掙的1萬美元投資制造了一種叫"地球伙伴"的玻璃頭飾,一個月的銷售額就達100萬美元。后來,他們認識了學國際商貿的瓦拉迪。瓦拉迪的加盟又使他們如虎添翼,在技術上不斷創新,在業務上不斷拓展,生意十分紅火。
拉比回憶道:"在創業的前一年半中,我要做的事情就是堅持,以及滿足突如其來的大量需求。"繼"地球伙伴"的成功之后,他們設計的另外兩種產品-一魔棍橡膠水玩具也大受歡迎,而1998年生產的空壓動力玩具飛機更是風靡歐美。
現在,已有很多買家提出收購這家公司,但這3個年輕人不為所動。他們認為,自己有能力將公司做得更好,技術能力和商業渠道都很成熟,管理也有條不紊。談到成功的經驗,拉比說:"年輕時思維敏捷,而且又有商業潛質,那么你成功的機率就是雙倍的。"
敏感的、愿意思考的人,會從人們不以為然的事情中找到機會,進而成就自己。這種敏感是想要創業的人不可缺少的素質。
善于抓住機遇這條變色龍
現代社會是一個充滿競爭的社會,既向人們提出了挑戰,同時也為人們提供了實現目標的良好的機遇。就拿創業來說吧,現在很多立志創業的二十幾歲男人,有很多都在抱怨,他們認為,老一輩的企業家大都是白手起家,而如今,白手起家近同于神話,如果沒有雄厚的創業基金,沒有一定的人脈,創業是舉步維艱的。因此,他們恨自己沒有早生一二十年,沒有趕上一夜暴富的時代。
他們不知道,一個總是讓人一夜暴富的社會是不正常的,因為這樣的社會往往處于轉型時期,在震蕩中發展,在探索中前行,許多制度和法規尚不完善,因而有人一夜暴富也有人一夜赤貧。
正如高燃生命里的貴人--遠東集團董事長蔣錫培所說:"任何一個創業者,要有足夠的思想準備。說實話,當年我們那有現在年輕人這么好的創業環境。就拿我們遠東來講,剛開始的時候,很多的法律法規都沒有現在這樣健全,另外就是輿論氛圍也沒有這么好,更沒有什么風投。再加上,我們那時候,父母、家庭條件等等,各方面都很差,所以說人生的目標,像我這樣的人,只要有5萬塊錢就夠了。"只有一個穩定的社會,才能給創業者提供良好的機遇。
二十幾歲的男人,在抱怨機遇難求時,卻沒發現這樣一個事實:李想、茅侃侃這些80后的創業代表們,引領他們走向成功的,并不是什么傳統的創業資本,而是他們的知識和智慧。如果你沒有足夠的知識和智慧,就算機遇來了,你也抓不住。這個社會到處充滿著機遇,如果你有足夠的準備,有足夠的知識儲備,那么,當機遇來臨時,你就可以一把將之攬入懷里。
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父輩們感嘆:"如果給我一個機會,我也能......"他們把自己的命運系在一個未來的機會上,當然也就不會成功。他們至今還在抱怨著自己的命運。
羅丹說:"生活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對機遇而言,亦是如此。在信息化的時代里,任何一條信息都有可能帶給我們的人生不一樣的機遇,但是,機遇是條變色龍,它隱藏周圍的環境中,如果你沒有一雙敏銳的眼睛,很有可能你就會一次次與它擦肩而過。
一個關于機遇的故事
美國U-Haul的崛起就是一個關于機遇的故事。這是一家擁有數十億美元資產的美國公司。創始人倫納德.塞繆爾(LS)肖恩創立的這個企業在全美都享有盛名,他們的核心業務就是那些與眾不同的橙色租賃貨車,如今它們已奔馳在全美國的各條公路上。
有一次,LS患上了嚴重的風濕熱。他被送進離家35英里以外的海軍醫院。LS想讓自己的家屬搬到近處重新安置,但他舍不得支付一大筆搬家費。后來,他沒有去雇正規的廂式貨車,而是找了一輛舊拖車。這次不幸的經歷在LS頭腦中點燃的一盞偉大的商業之燈,他看到了全國范圍的租賃網絡,利用該網絡人們可以就近租用拖車用于單程運輸。他立刻意識到這是一個擁有巨大市場的絕好商機。不久他就創立了專營拖車的U-Haul。
U-Haul創建后不久,另一個機遇也緊隨而至:LS的妻子安娜.瑪麗在閱讀中,發現一則描述鐵路運輸公司如何獲得貨車運輸車隊主們的資助而組建更龐大的車隊的消息。LS和安娜.瑪麗從中受到啟示,他們都意識到采用這套策略可以讓他們的業務發生質的轉變從而極大地促進U-Haul的擴張。
1952年車隊項目開始,據此個體和小的經營團體可以投資拖車,而U-Haul則負責包括保險、維修和分配等所有的經營費用。憑借這一點,U-Haul一躍成為全國性的企業。截至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期,U-Haul已擁有42,000多輛拖車。
其實,生活中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人們習慣于從表面上探尋成功的原因,歸之于條件,歸之于機遇,而實際上起決定作用的是人的素質。U-Haul之所以能夠崛起,就在于它的創始人具有其他人沒有的敏銳的洞察信息、機遇的素質,決定了他們能夠發現、得到別人得不到的信息和機遇。
生活中到處充滿了有用的信息和機遇。社會上的每一項活動,人際中的每一次交往,生活中的每一次轉折,工作上的每一次得失等等,都可能給你帶來心的感受、新的信息、新的朋友,全都可能是一次選擇、一次機遇,是一次引導你走向成功的契機,問題在于你自身的素質,在于你是否能發現每一次的信息和機遇。不要以為信息難捕、機遇難尋,其實信息和機遇就在我們的身邊,甚至就在我們的手上。
創業就要做行業的創新者
薩繆爾.科恩,21歲;杰里米.克勞斯,23歲;托馬斯.希爾頓,22歲。美國杰里米冰淇凌公司的創始人,生產口味獨特的超級冰淇凌。1997年6月創立,1998年銷售額100萬美元。
克勞斯是天生的做生意者,他說:"我從小就討厭從事一個普通的職業,因此一直沒有工作。而我說過,其實我能做任何工作--甚至做冰淇凌。"于是,這位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學生入學后在宿舍里做起了冰淇凌。不久,同校的兩個伙伴科恩和希爾頓也加入了。
于是,克勞斯賣掉大部分債券自己投資,并拿出他高中時挨家挨戶上門推銷凈水器時掙的6萬美元,和他們合伙開了這家公司。經過市場調查,克勞斯發現,冰淇凌的口味已經20年沒有變化,他敏銳地覺察到,這是為他們創業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空間。他采納了啤酒商薩繆爾.亞當斯的建議,使用啤酒釀造技術制作口味奇特的冰淇凌,他與當地的乳酪廠聯系,由他們提供特制的奶酪。
由于口味的創新,使這家小型的冰淇凌公司很快吸引到了風險投資。結果新產品-上市就供不應求。它的風味很快就成為一種飲食時尚,風行歐美及世界各地。
克勞斯談到自己的成功時說:"我們年輕人應該是一個行業中的創新者,而不是一成不變的制造者。因為年輕的本質特征就是新異和充滿朝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