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毛片在线播放视_色婷婷狠狠_欧美三级小说_嗯…啊熟乳岳怀孕好深

好獵頭網-中高級人才獵頭網站!服務熱線:400-1801-668 好獵頭   |   登錄 注冊

為什么你覺得已經說明白了,可對方還是不明白?

添加時間:2017-11-26 23:59:50
瀏覽次數: 0
  很多時候,我們總以為自己的溝通是有效的,其實未必如此。在我這幾年的工作經驗中,有一種情況很常見:一個團隊,每個人都很優秀,很出色,工作也很盡責,但是效率總是很難得到提高。問題出在哪兒呢?

  很多時候,其實跟能力和責任心無關,而是出在溝通上面。事實上,真正高效、順暢的溝通,是非常少的。原因之一,是每個人都存在一種情況:

  自己熟悉的東西,就認為其他人也應該熟悉;自己認可的東西,就認為其他人也應該認可。

  我們很難從別人的角度出發,去考慮:他是怎么看這個問題的,他對這個問題的判斷和評價是什么,他會怎么理解我的描述,針對這個問題,他會想到什么解決方案?

  這樣,當我們跟別人溝通時,就會不自覺地、大量使用我們習慣的用詞和觀念,向對方傳遞信息,而完全不管對方是否能夠接受。這就導致了信息在傳達過程中的損耗和扭曲,出現信息不對稱。

  為什么你覺得已經說明白了,可對方還是不明白?

  舉個簡單的例子:當客戶說"這個logo再大一點"的時候,他表達的是什么呢?他想說的,肯定不是"這個logo再大一點,整體的平衡感和視覺效果才會更合適",而是"這個logo能不能更大一點,讓我們公司的信息更醒目?"

  如果設計師沒有理解這個含義,他會怎么做呢?他會反復多次地對所有元素的比例和位置進行微調,在這個基礎上再微調logo,達到不破壞整體平衡感的效果--顯然這并不是客戶想要的。這樣的后果,就是一次次的打回重改。

  而如果設計師理解了客戶的真實需求,那么,他就可以采取許多"尺寸"之外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能不能將logo換個顏色?能不能將logo的位置調整一下?能不能周圍的元素弱化一下,來突出這個logo?等等。

  在許多公司,這樣的例子幾乎每天都在上演。運營無法理解為什么產品把需求否了;產品無法理解為什么研發實現的功能跟他要的就是不一樣;設計師無法理解文案究竟要什么風格;ae無法理解創意為什么一直拖稿;創意無法理解為什么客戶就是不滿意;老板無法理解給你們這么多人,為什么這點事情都做不好......

  這其實就是平常所說的"溝通成本"。如果一項工作,2個人花12小時可以完成,現在給4個人,是不是只需要6小時?當然不是,很多時候,未必會比12小時縮短多少,甚至可能會增加。

  原因就是因為,人多了,需要對接的信息也多了,彼此的溝通成本也急速上升--因為每個人都要跟其他所有人進行溝通。如果2個人的溝通成本是n,3個人就是3n(ab,ac,bc),4個人就是6n(ab,ac,ad,bc,bd,cd)。

  如果這些溝通過程沒有很好地完成,就會導致信息的不完整,引起一系列降低效率的意外。比如,小明本來應該在收到小紅的郵件之后,立刻進行處理,但是他沒有得到這個信息,導致郵件在這個環節拖了半天;比如,小明本來已經做好了一份表格,可以改一改直接用在別的任務上,小紅不知情,導致又重新做了一次;比如,同樣一個要求,小明和小紅的理解不一致,導致兩個人做出來的東西整合不到一起......

  為什么你覺得已經說明白了,可對方還是不明白?

  別小看這些細節,大量的這些意外積累在一起,常常就會導致一個項目十天半個月的延誤。這不僅僅是項目經理應該注意的問題,也是我們每個人應該注意的問題。任何涉及團隊協作的工作,絕不僅僅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行了:你要學會跟別人有效地溝通。

  對方也許只講了50%的話,但你能理解到對方90%、甚至100%的需求,然后把事情做到位。其實,仔細觀察一下,就會發現,我們身邊那些優秀的人通常具備這樣的素質:

  他們未必在任何事情上都有過人的能力,但是他們考慮得特別周到,很多細節都能處理得很好,很多事情在他們手中,總是會省心很多。

  在團隊里,這就叫做默契。許多習慣了"按部就班"方式的人,不會去思考為什么要這樣做、應該怎么做、如何才能更好地滿足雙方的需求和目的,而只是抱著"你叫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的心態。

  這樣一來,只要雙方的理解不是100%吻合,就勢必會出現偏差,從而導致返工、修改,乃至于多次的扯皮。而有效的溝通以及自省,其實就是一種修正機制。它可以使你在開始工作之前,確保將雙方的理解調校到同一個方向上,從而事半功倍。

  為什么你覺得已經說明白了,可對方還是不明白?

  不同的理解,很多時候,是因為視角和層次的不同。做一個方案,執行者會去想:這個方案要怎么引入,這里的文字要怎么表達,這里用什么圖表會更有效?而運營的主管可能就會想:這個方案的邏輯是否清晰,是否傳達出了最重要的信息?總監則可能會想:這個方案是否符合品牌的戰略和方向?是否能帶來足夠的收益?諸如此類。

  所以我曾經提到過:無論任何職位,你一定要在本職工作的基礎上,對其他人的工作有所了解。不但對同事的工作要有了解,對跨部門的協作者、上級,都要有所了解。

  這樣一來,當你跟別人對接工作的時候,你才會知道:他會如何理解你所說的話;會如何評價問題的優先級;會采取什么方式去解決問題。以及,他所作出的這些理解和反應,是不是你所期望的?

  這也是我對新人一向的要求。每個新人入職,我都會對他們說,在完成手頭工作的基礎上,一定要去理解你的團隊伙伴和負責人的工作。不懂就問,還不懂就再問,問完自己多思考。只有充分理解了整個團隊的目標、進展和工作方式,你做起事情來才能事半功倍。

  在一個職位上做久了,你的目光和思維就會被限制住:你會習慣用這個職位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從自己出發,建立對問題的描述框架。只有主動地跳出這個框架,從更高的高度去鳥瞰,才能提升你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