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有個朋友和我吐槽,說自己的領導真的太愛罵人了。經常丟一些加急的工作過來,打亂現在的工作節奏不說,如果有一點點都做不好,一大堆批評就會撲面而來:
“做事的方法真是垃圾!”
“公司要你們干嘛?”
“做不好就辭職吧,浪費我時間!”
朋友苦笑著問我,該怎么辦?
01 打擊教育,只有打擊,沒有教育
職場中,挨罵的情況,分為兩種:第一種是自己的本職工作沒有做好,領導失望,所以口不擇言。第二種是領導希望你能把事情做得更好,對你進行打擊教育。
我朋友的情況,屬于第二種。上次聊過之后,他也去找領導聊過這個問題。本以為結果會是兩人推心置腹,皆大歡喜,繼續一起為了公司而努力奮斗。可事實呢,領導只說了兩句話,就讓我朋友決定要馬上辭職:
“我罵你都是為了你好。如果這點打擊都受不了,那你不適合這家公司。”
工作不是賣身當奴隸,為什么要承受這種被侮辱的委屈?說起來,打擊教育也是中國的不良傳統之一。父母對孩子,老師對學生,上司對下屬,大多數人都曾經經歷過,也承受過這些關系中的“口不擇言”。
職場論壇上,有網友說出了自己被“打擊教育”的經歷:
“我上一份工作,老板天天罵人,從入職開始,沒有一天不被說不被吼的,每天上班就怕哪里做的不好又被罵。一開始我嘗試從自身找問題,后來和同事混熟了才知道,是老板個人問題,逮誰罵誰。干了三個月果斷辭職了,感覺這樣的工作做的太壓抑。”
這就是打擊教育的結果,教育沒有做到,卻先把一個人的自信毀滅了。打擊教育的結果,從來不是雙贏,恰恰相反會導致雙輸:一方面加速了員工優秀人才的流失;另一方面打擊了現有員工的積極性,降低了工作效率。
02 打擊教育來了,我們該怎么辦?
面對打擊教育,首先要做的,是學會分辨領導罵人的初衷,到底是出于善意的激勵,還是惡意的嘲諷。
如果領導只是出于個人性格和做事習慣一時口不擇言,表面打擊實際則希望你快速成長,并且及時為他對你造成的語言傷害進行彌補,與其默不作聲自怨自艾,不如適當給出反饋。
把自己獲得的新知整理下來形成反饋,找一個合適的機會展示給領導看;并委婉指出過度打擊給自己帶來的傷害,表達希望與領導進行良性溝通。這樣可以緩和并改善你與領導之間的關系,下次他再一時沖動想要對你進行打擊教育的時候,可能會因此對你溫柔一點。
但如果領導只是單純想要宣泄怒氣,他嘲諷的也許不只是你的態度或你做事的方式,而涉及到了對你人格的侮辱。
或許是他們本身學識品行不足,也或許他們過去也曾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但不管怎樣,當你遭遇侮辱性的辱罵,必須堅決抵制,建議你盡早離職。畢竟工資買下的是我們的才華和時間,不是我們的尊嚴。
一個不懂得尊重員工的領導,難以帶你走向更高處;一家不懂得尊重員工的公司,不會長久。
03 每一個“垃圾”,都是放錯位置的人才
公司之前有一個96年的實習生,主要負責的工作是視頻策劃和剪輯。可提出的方案,總是被老板一個又一個得斃掉。有的因為不夠創新,有的因為風格不匹配。
這樣過了兩個月后,兩個人都覺得很疲憊,領導對她的態度也越來越差,說出的話也越來越難聽,導致她做事也越來越消極。結果,因為這一段時間的磨合不是很愉快,在還有半個月轉正的時候,實習生被勸退了。
可讓人吃驚的是,實習生在換了公司后,工作卻風生水起。這個無法提出創新策劃的實習生,卻具有非常好的鏡頭感。在鏡頭面前落落大方,不拘泥于自己的形象,惡搞或丑化,無論多夸張的劇本和角色,都能完美演繹。
而當我們再看到她的時候,她都已經是個小網紅了。那個勸她換行業的領導,只說了一句話:“當初怎么沒發現,她還有這樣的才華。”
這個世界上沒有所謂的“垃圾”,只有被放錯地方的人才。不擅長做數據的人,也許可以寫出漂亮的文案;不懂得如何管理下屬的領導,也許是個技術方面的天才;不明白如何PS的實習生,也許有外語方面的專長。
錘子手機創始人羅永浩,高中二年級就被退學,之后倒賣過二手書,是個游走在社會灰色地帶的流浪小青年。直到2000年加入新東方擔任教師,因為風趣幽默的教學風格綻放出非一般的光彩,之后又創辦了被很多人喜歡的錘子手機。
某一方面的不足,從來不足以代替全部。只要找到正確的位置,每個人都能綻放出屬于自己的光芒。
打擊教育,打擊的不是一件錯誤的事,一個不合適的工作,更是一個員工最基本的自尊和自信。也許短期看來,這一份工作很重要,這一份薪水很重要,但從長遠的職業發展角度來看,自信地去面對未來的工作,迎接未來的挑戰,比什么都重要。
別在那個喜歡打擊教育的公司工作,別為那個喜歡罵人的領導賣命,你的未來,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