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不能“靠天吃飯”
添加時間:2017-11-26 23:59:50
瀏覽次數:
0
教育滯后于市場,大學對人才的培養滯后于產業結構調整和市場需求變化,這無疑加劇了某些專業畢業生的就業難度。面對復雜嚴峻的就業形勢,大學畢業生應不斷接受新知識、適應新環境。
受煤炭行業蕭條影響,山西涉煤專業大學生就業普遍遭遇滑鐵盧,甚至到了“去年煤企來晚了搶不到學生,今年一個也沒來”的地步。面對突遇“寒流”的就業形勢,大學生們只好主動出擊,卻收獲寥寥。一些老師建議說,現在是皇帝女兒也愁嫁,學生們要放下身段,降低標準,先就業要緊。
近年來,國家優化能源結構,淘汰落后產能,煤炭等傳統行業受到沖擊,相關專業畢業生因而遭遇“危機”,似乎是意料中的事情。事實上,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之時,金融學、經濟學、會計學等財經類畢業生求職同樣變得艱難。不久前,在教育部官方微信推送的就業率較低的本科專業名單中,由于供需失衡,旅游管理、市場營銷、動畫、廣播電視編導、表演等15個昔日熱門專業也榜上有名,眾多當初懷著美好夢想,千軍萬馬擠過獨木橋的考生們為此黯然神傷。
煤炭、石油、有色行業蕭條,相關專業大學生就要成為就業受害者嗎?新聞、中文、計算機專業眾高校一窩蜂上馬,行業供需失衡,相關專業大學生就一定要為此“買單”嗎?在就業形勢復雜嚴峻的當下,大學生就業如果停留在“靠天吃飯”,結果自然就是“收獲寥寥”。在未來可能頻頻遭遇就業“寒流”的情況下,建立抗擊突遇寒流的機制,培養大學生“逆襲”的能力顯得尤為迫切。
就事論事,煤炭行業從繁榮變為蕭條,一時陷入發展困境,固然給就業市場帶來沖擊,同時也給相關產業提質增效提供了突破口。筆者注意到,2014年“創青春”賽事中有一則案例,華南理工大學的芬芳環保團隊,經萬次實驗發明出“煤炭催化”神器,產品已在廣東、湖南、江西等地推廣應用,廣受業界好評。這就提供了一個思考維度:當傳統行業承壓之時,恰恰為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動力,為相關專業畢業生就業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所謂就業難,某種程度上是在經濟新常態下,一些人不能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的結果,并非真正的求職無門。有人在困境中沉淪,有人在危機中奮起,關鍵在于如何選擇。如果固守傳統思維,一味強調專業對口,高不成低不就,遭遇就業“滑鐵盧”并不奇怪。
事實上,專業與專業、職業與職業之間沒有明顯界限,專業不對口只意味著與學校所學專業不對口,即便是專業對口也未必適應日新月異的行業發展需要。大學教育更多應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和適應能力,讓每個畢業生自我更新為“被崗位所需要的人”,而不是所謂“專業對口的人”。在現實中,拋開專業顧慮而進行了全新選擇的成功人士不在少數?!笆澜绲谝慌瓹EO”卡莉·費奧麗娜大學時修的是中世紀歷史和哲學,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在哈佛大學修的是法律專業,阿里巴巴創始人馬云畢業于杭州師范學院外語系,他們所開創的事業與所學專業并不對口,但這并不妨礙其成就一番事業。由是觀之,面對復雜嚴峻的就業形勢,大學畢業生不斷接受新知識、適應新環境,及時調整心態,追求“體面就業”而非“面子就業”,“曲線救國”未嘗不是一種務實選擇。
當然,就業難易,都是基于現實需要產生的,某一專業就業的供需狀況并不總是一成不變。真正的問題在于,當前的高等教育改革滯后于市場化的就業環境,沒有形成就業狀況對教育規模、結構、質量的反饋機制。教育滯后于市場,大學對人才的培養滯后于產業結構調整和市場需求變化,這無疑加劇了某些專業畢業生的就業難度。這才是大學生就業出現“靠天吃飯”窘境的癥結所在。我們尤其要警惕的是,與經濟領域供需失衡市場調節不同,人才市場不允許出現失敗的“產品”,人才浪費會讓更多人陷入“讀書無用論”的迷惘之中。
破解就業難題,固然離不開畢業生及其家長就業觀念的轉變,離不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但更離不開高等教育自身的改變,離不開教育的綜合改革和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進。需要指出的是,高等教育改革是個系統工程,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當務之急是,強化就業指導服務,引導畢業生積極就業、理性擇業,增強他們的就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