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之所以需要重點關注這些問題,就是為了確保自身利益能夠最大化。如果大家在平日活動里能避免犯下這些錯誤,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工作效率將會大幅提升,更不用提生活也會變得愉快了很多。
大家如果曾經(jīng)從建立待辦事項列表中獲得了很多好處的話,就會發(fā)現(xiàn)將下列內(nèi)容加入進拒辦事項列表,也能夠在提高辦事效率、改善人際關系、成就個人福祉等方面帶來巨大回報。
每天凌晨伊始,我們都需要告誡自己絕對不要犯文章下面所列出來的錯誤:
1、與人交談時把玩自己的手機。
大家肯定都這么做過。所有人都玩過“你的手機響了么?哦,原來是我的啊”之類的掩飾把戲。或許,大家在偷窺下面的手機時,確信自己已經(jīng)采取了非常隱蔽的方法;但實際上,這種錯誤就屬于堂而皇之的公開表現(xiàn)。當然,大家可能也使用過“請稍等一下,讓我先回復完這條短信……”等等的借口。
而且,我們有時間甚至連“稍等一下”這樣的客氣話都沒有說。僅僅就是直接停止交談放棄關注,專心于手機上事務的處理。
話說,大家是否想讓自己變得出類拔萃?成為那種人見人愛的夢幻級交流對象?在與他人進行交流的時間,能夠讓自己獲得屬于世界上最重要人物的美妙感覺呢?
為了實現(xiàn)這一點,我們需要做出的改變就是停止把玩自己的手機。畢竟,即便沒有予以關注,手機另一側也不會注意到。
而正在與我們進行交流的其它人呢?他們是肯定會注意到的。
并且,他們也非常在意。
2、參與會議期間三心二意干其它事情。
我們需要怎么做,才能讓自己成為當前房間中最聰明的一位;實際上,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變成這里面予以最大重視的那位。
只要不再三心二意而將所有精力都放回到會議現(xiàn)場之中,大家就肯定會驚奇地發(fā)現(xiàn)能夠掌握的信息是如此之多;不論是會議主題,還是參與者的情況,都屬于可以進行深入發(fā)掘的寶庫。并且,我們還能夠從中發(fā)現(xiàn)并認識到某些隱藏的議題,進一步獲取到與其它人建立密切關系的寶貴機遇,最終利用恰當機會讓自己成為不可或缺的關鍵人物。
因為我們是所有人中唯一選擇這么做的,因而實際工作將會變得無比容易。
并且,我們還將會成為能在多個層面都取得成功的僅有情況。
3、過分關注那些與自身生活毫無關聯(lián)的人士。
我確信:大家并沒有居住在卡戴珊行星上。
但是,我們的家人、朋友、員工——所有那些真正關心我們的人——則不屬于上面的情況。因此,我們應當將自己的時間與精力都花費在他們身上。
畢竟,他們才屬于真正值得這么做的情況。
4、采用多重提醒方式。
實際上,大家并不需要電子郵件來進行提醒。此外,短信、推特消息以及其它任何從手機或者計算機上彈出的窗口也都屬于這樣的情況。
畢竟,如果事情真的非常重要,即便沒有設置任何提醒,我們也會馬上就去做。換句話說,我們必須要將所有精力都投入到當前的工作上。然后,按照自己制定的日程安排——而不是其它人設定好的日程——象草原土撥鼠一樣抬頭關注工作的整體進展情況。
接下來,我們就應該馬上返回到工作之中。很明顯,關注自己正在開展的工作比探究其它人從事的項目要重要得多。
畢竟,他們可以等待下去。我們,以及真正重要的工作,則無法做到這一點。
5、讓過去決定未來。
因為過去犯下的錯誤屬于一種非常寶貴的經(jīng)驗,所以我們就需要利用它們進行總結學習。
然后,我們就需要放下包袱輕裝前進。
大家是不是覺得,這件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但是,所有這一切都取決于自己持有的觀點。假設某項工作中出現(xiàn)了問題,我們就應該將其變成為學習未知事物的寶貴機會——尤其是在涉及到自身的情況下。
而如果他人在工作中出現(xiàn)了問題,我們則應該將其轉變成一個體現(xiàn)自己具備和藹、寬容、理解等優(yōu)秀品質的絕佳機會。
畢竟,過去僅僅只是屬于演習。盡管過去確實能夠預示某些事情,但卻不能以任何方式來對我們的未來進行界定——除非我們讓它這么做。
6、等到確信自己能夠獲得成功的時間才采取實際行動。
盡管當面對某些新生事物的時間,我們或許無法確保自己一定可以獲得成功,但卻總是能夠知道自己有沒有盡到最大努力。
并且,即便努力失敗了,我們依然會相信自己將來能夠卷土重來。
因此,我們應當馬上停止無謂的等待。畢竟,相比起想象中的嚴重損失,我們實際上并不會失去太多,而所有這一切都是非常值得的。
7、在別人背后偷偷地進行議論。
我們之所以不應該這么做,只不過是因為成為小道消息關注的焦點不是什么好事情。(并且,傳播小道消息的人也不例外)。
如果我們與不止一個人議論過喬正在做的事情,為什么不撇開其它人親自去告訴他呢,這樣做不是更好嗎?如果我們“沒有權利”去與喬進行討論的話,是不是就意味著更沒有資格去議論他呢。
因此,我們應當把自己的時間花在更富有成效的直接交流上。這樣的話,我們才可以完成更多工作——并且,獲得更多尊敬。
8、該“反對”的時間卻違心地表示“同意”。
誠然,拒絕同事、顧客、甚至朋友提出的請求,確實會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不過,如果僅僅是偶爾表示拒絕的話,帶來的實際后果也并不會象我們想象中那么壞。畢竟,絕大多數(shù)人都是能夠充分理解的。當然,如果他們沒有表示出理解來的話,我們又為什么要去過分關注其它人的想法呢?
實際上,如果我們選擇直接拒絕別人的請求,難受之情僅僅只會持續(xù)幾分鐘就過去了。但如果違心地答應別人的請求,而事實上又確實不想做這件事,難受之情就會延續(xù)很長時間——至少,從開始不想接受一直到做完這件事的這段時間中,我們的心里都會感到非常難受。